校友风采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甲子北工院 > 校友风采
走访校友戴玉强 2011-05-30

自强不息       玉汝于成  ——  走访校友戴玉强  

2011-01-29 09:22:00 撰稿:黄煜彬   摄影:黄煜彬  来源:校友理事会

 

“如果出身音乐世家,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,我坚持不到今天,肯定早改行了。”说这话的,正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八十年代杰出毕业生戴玉强。说他杰出,这也许是个“奇迹”。北工职院是一所工科院校,当年曾经隶属煤炭部,却出了戴玉强这样一个名人,一个歌唱家,似乎有  
“不伦不类”。他的成名,对煤校来说,既是荣耀,也是“叛逆”。但正是这样的经历,对他的成长和在他迈向理想的人生道路上,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。  
2010年12月10日,北京刮着六七级大风,我们一行在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友理事会的安排下,前往专访我院82届土建专业校友——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。同行的还有校友《新华每日电讯》第二编辑中心主任刘学奎以及一位新华社记者王京雪。  
相约在一家茶馆见面。几乎是刚踏进茶馆,身后门口处便传来戴玉强沉雄的嗓音。校友理事会闫虎生老师出去迎接,向他作了介绍。  
一听来的都是“师弟”,戴玉强很是亲切。烧水,摆茶具,又递了本《中华英才》给记者,上面有对他的专访。戴玉强微笑着说:“今天就是请大家来喝喝茶,随便聊聊。”  
头一回和这位前辈校友如此近距离接触,和舞台上的辉煌形象相比,此刻的他身着便装,头发有点乱,样貌非常普通。大家围着茶几入座,他拿出几块普洱,放入壶中。  
戴玉强身材魁梧,手指粗而有力,手掌肥厚,仿佛干粗活出身,而不是个蜚声世界的歌剧艺术家。这样一个外形粗犷的北方汉子,却有着圆转洪亮的歌喉,以及感情丰富的内心。  
新华社记者开始对他进行采访,他一边回答一边给我们泡工夫茶,我们在旁聆听。  
他坐的位置上方,有一幅隶书,装在框里,写着:“禅茶一味”,左边是一幅木刻《兰亭序》。  
1963年,戴玉强出生在河北省文安县的一个普通农户家里。从小热爱音乐的他,初中时便跟着收音机学唱歌,因为悟性高,练得勤,他总能将听到的歌模仿得惟妙惟肖。  
那时候,他心中的梦想是:成为一个像李光羲、李双江那样的歌唱家。然而,这仅仅是心中的梦,作为一个农家子弟,音乐之殿的大门仿佛离他很遥远,又很飘渺。  
1980年,命运之神给这位年仅17岁的少年打开了一扇窗户,让他有机会来到北京,这座有着浓厚文化气息的都城,却又仿佛跟他开了一个玩笑。这一年,戴玉强考入了北京煤矿学校土建专业,这所学校便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。  
想学音乐,却进了一所工科院校。这似乎是所有穷人家孩子的无奈——理想在前方呼唤,他们,却在另一条道路上奔跑。  
然而,老煤校吃苦质朴、真诚包容、自强不息的精神薰陶了他。在学校里,戴玉强坚持锻炼身体,天天长跑,练肺活量。走廊里、操场上,时常能听到他嘹亮的歌声。两年的学习生涯很快结束,却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。自此,他开始了曲折的梦想追求的道路。  
“养尊处优长大的孩子根本无法承受歌剧道路上的艰苦,更无法令歌声饱含丰富的内涵及倾诉内容。” 戴玉强如是说。  
是的,戴玉强今天的一切,得来一点也不侥幸。从他到北京上学开始,他便不断地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,几经周折,他一次又一次离开北京,又一次又一次回到北京,历经磨练和坎坷。  
他自己也曾经感慨,“唯物论解释不清楚”。冥冥之中,似乎有一股力量,让他百折不挠,最后成为一名歌唱家。这个过程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,又丝毫没有偶然和侥幸。“我的经历都在歌里”,歌如其人,这也是戴玉强最打动人心的地方。  
毕业后的戴玉强被分配到山西省矿上工作。青春的热情燃烧着他,他并没有忘却理想。两年后的一天,他毅然辞职考上了山西省歌舞剧院,并送到中央戏剧学院学习。  
这一次到北京,戴玉强除了学习,还得养活自己。为了完成学业,他一边学习,一边打工。白天,他在建筑工地推土,筛沙,和泥,晚上,他给人看摊。谁能想到,一个在工地里摸爬滚打的小伙子,竟是一名音乐高材生。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,没有顽强的意志,没有执着的信念,也许戴玉强今天只是一名普通工人。  
在那样艰难日子里,他从不言弃,而是顽强拼搏,甚至和成功人士一样,有着破釜沉舟的决心。  
命运之神最终眷顾了他。  
第三次闯荡北京的时候,戴玉强获得了一些业内专家的肯定。他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,一步步踏上实现梦想的道路。这一点上,他是了不起的,也是幸运的,更是出色的。  
他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走出来,奋斗到今天的地位,其间的艰辛,恐怕是镁光灯下所不容易发现的。  
他一再强调,歌剧不是一门轻松的艺术,而是一项艰苦的工作。  
他向我们讲述他练《图兰朵》的情形。为了背一本厚厚的意大利文歌剧剧本,他拿火柴计数,背一遍抽一根火柴,一直到把整盒火柴抽空,又重头开始,有时候,一句台词就背了不下五百遍,走路,做事,口中都念念不绝。这才有了今天的戴玉强。  
戴玉强从不讳言过去,更不忘记母校,这些年,他多次回到母校参观,关心母校的发展,在校庆晚会上为母校献唱。今天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师生,说起戴玉强,都不陌生。是的,他是母校的骄傲,更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典范。很多人只看到他的光环,却没有看到他付出的努力。  
在我们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,他一直很真诚地招待。面对记者的提问,他很坦率的回答,有时候,也不乏幽默。  
他有时皱着眉头集中精神;有时低着头整理思路;有时眼中泛着神采,这是他说到激动之处;有时摊着双手面露笑容,用幽默带动我们会心的笑。  
我们静静地聆听,当记者和他的声音都停顿的时候,小小的会客厅只有电磁炉的烧水声在回荡。  
他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忘给大家泡茶,将开水倒进茶壶,将茶添进杯里,给别人满上,再给自己满上。  
他是一个很认真也很赤诚的人,一个很重感情也很多情的人,一个很亲切也很随和的人,一个非常坦荡也非常直率的人,一个外表粗犷而内心细腻的北方汉子。  
这点并不容易,许多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到他这个地位,却未必有这样的执着和胸襟。他不希望别人将他当成一个“高雅”的艺术家,他更愿意作为一名舞台上的歌剧表演者,一个为自己理想目标追求奋斗的普通人。  
户外刮着七级强风,寒意席卷大地,我们煮着工夫茶,屋里充满了温暖的茶香。临了,应我们的要求,戴玉强和大家合影。  

夕阳橙色的光辉镀在对面的楼房上。路边一株大树,只剩光秃秃的漆黑枝干,却傲立风中。我回过头去看那间小小的茶馆,毫不起眼地融进周围的商铺中。谁知道里面是怎样一方天地,谁又知道里面刚才隐藏着一位舞台上怎样的人物?

告别戴玉强回来,我心里一直被他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。激动的心情串联成两句话:龙吟寰宇君真健,玉成今生子自强。是的,龙吟九霄,自强不息,玉汝以成。这便是戴玉强之所以为戴玉强的地方,更是北工职院传统精神最好的例证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新华每日电讯:不做第四男高音,戴玉强仍守望中国歌剧:   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mrdx/2011-01/28/c_13710658.htm